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总第411期(2005年 第5期) > 简讯
简讯
简 讯
?
*“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
《光明日报》2005年4月5日载,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与中国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70余位专家学者就黄遵宪一生的外交实践与社会改革活动、思想及文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会学者指出,黄遵宪从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步走向富强的事实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变法才能改变中国内忧外患的命运。因此,他用诗文广为传播和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和成果,从中抒发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志向,提出鲜明的变法主张,对戊戌维新变法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他与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在湖南参与推行新政,宣传“地方自治”,参与创办宣传维新的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使湖南成为全国率先推行新政的维新典范。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黄遵宪被罢黜回籍,但仍关心国家的改革事业。与会者认为,黄遵宪走在时代前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表现了晚清时期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清初杂剧研究》出版?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4月15日载,杜桂萍所著《清初杂剧研究》一书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对于清代的杂剧的研究,学术界过去主要集中在杨潮观等极个别人身上。对于清初杂剧的研究,虽时有单篇论文发表,但系统研究一直不够。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分别探讨了清初杂剧之体制形态、题材及主题、作家构成和作品的文人化问题。“下编”为“作家论”,分别讨论了三位重要的代表作家吴伟业、尤侗、嵇永仁的创作情况,和清初遗民作家的生存状况与创作活动。?
*东汉户籍问题之考察? 《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载袁延胜撰《论东汉的户籍问题》一文认为,东汉的户籍问题,以往的争论多集中在依附民、宾客等的户籍是否纳入国家管理的问题上,且意见不一;而对宗室、王侯、官吏的户籍问题又极少论述。本文通过对东汉不同阶层人物户籍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1.东汉时期的依附民,仍是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2.东汉时期的宾客,身份是自由的,仍是国家的编户;3.东汉的奴婢是不入户籍的,奴婢一般作为主人的家赀登记在财产簿上,奴婢的地位在东汉有所提高;4.东汉宗室有特殊的户籍,主要是指宗室王侯五属内的亲属。五属外的刘氏宗族则著籍于当地,已经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了;5.东汉王侯的子孙,基本上著籍于封地;6.东汉官吏并没有特殊的户籍,而且官吏不管在何处做官,户籍基本上不变动,仍在原籍。?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为战国文字研究奠定基础? 《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载李学勤撰《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一文称,《桐乡徐氏印谱序》是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撰作的有关古史与古文字的最后作品之一。该文针对当时钱玄同对《说文》古文及壁中古文经的质疑,以大量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论据,提出这些古文实为战国时期东土的流行文字。这一论点为后来成为古文字学重要分支的战国文字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于《世说新语》的文体 ? 《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载刘强等人撰《〈世说新语〉文体考辨》一文,在对《世说新语》文体直观特征加以勾勒的基础上,分别从书名、体例、形制三方面对其形成渊源进行考辨,认为《世说新语》独特文体面貌的形成,来自对子、史两大文化传统的合理继承与大胆创变,它既是六朝文学自觉、文体新变风气下的产物,又呈现出雏形时期的说部努力挣脱史统束缚的清晰脉络。? *《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 《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载凌郁之撰《〈二十四诗品〉再检讨》一文称,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既然如此,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本文认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周人尚赤”说难以成立? 《文史哲》2005年第2期载胡新生撰《“周人尚赤”说的历史考察》一文认为,战国时代儒家提出的“周人尚赤”说,是通过夸大周人习用红色牺牲等个别事实的意义构拟的一种假说,它与西周春秋时代战旗尚白、礼服尚黑的历史实际相抵牾,故难以成立。儒家对“周人尚赤”的论证一开始就相当牵强,秦汉学者特别是董仲舒的一些补充,说明其已完全陷入不顾史实随意演绎的误区。将崇尚某种颜色列为一朝典制是从秦朝开始的,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与“秦尚黑”类同的制度。“周人崇尚什么颜色”和“周朝属于五德中的哪一德”一样,都基于错误的理论预设,因而带有伪问题的性质。总体来看,“周人尚赤”说对于今人研究周代礼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轻信此说并据之推论周代的相关文化现象,极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永乐大典》所载《春光好》等5首词确系李清照作品? 《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载徐培均《关于〈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一文认为,今藏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所载的《春光好》(看看腊尽春回)、《河传•梅影》(香苞素质)、《七娘子》(清香浮动到黄昏)、《忆少年》(疏疏整整)、《玉楼春》(蜡梅先报东君信)为李易安(清照)词。其依据在于《永乐大典》作为皇家所修大型类书的可靠性与权威性;宋黄大舆《梅苑》对这些词不著撰人只是一种省略方法;同样的情况亦见于李之仪及黄庭坚等人的作品。?
<< 返回
*《清初杂剧研究》出版?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4月15日载,杜桂萍所著《清初杂剧研究》一书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对于清代的杂剧的研究,学术界过去主要集中在杨潮观等极个别人身上。对于清初杂剧的研究,虽时有单篇论文发表,但系统研究一直不够。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分别探讨了清初杂剧之体制形态、题材及主题、作家构成和作品的文人化问题。“下编”为“作家论”,分别讨论了三位重要的代表作家吴伟业、尤侗、嵇永仁的创作情况,和清初遗民作家的生存状况与创作活动。?
*东汉户籍问题之考察? 《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载袁延胜撰《论东汉的户籍问题》一文认为,东汉的户籍问题,以往的争论多集中在依附民、宾客等的户籍是否纳入国家管理的问题上,且意见不一;而对宗室、王侯、官吏的户籍问题又极少论述。本文通过对东汉不同阶层人物户籍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1.东汉时期的依附民,仍是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2.东汉时期的宾客,身份是自由的,仍是国家的编户;3.东汉的奴婢是不入户籍的,奴婢一般作为主人的家赀登记在财产簿上,奴婢的地位在东汉有所提高;4.东汉宗室有特殊的户籍,主要是指宗室王侯五属内的亲属。五属外的刘氏宗族则著籍于当地,已经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了;5.东汉王侯的子孙,基本上著籍于封地;6.东汉官吏并没有特殊的户籍,而且官吏不管在何处做官,户籍基本上不变动,仍在原籍。?
*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为战国文字研究奠定基础? 《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载李学勤撰《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一文称,《桐乡徐氏印谱序》是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撰作的有关古史与古文字的最后作品之一。该文针对当时钱玄同对《说文》古文及壁中古文经的质疑,以大量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论据,提出这些古文实为战国时期东土的流行文字。这一论点为后来成为古文字学重要分支的战国文字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于《世说新语》的文体 ? 《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载刘强等人撰《〈世说新语〉文体考辨》一文,在对《世说新语》文体直观特征加以勾勒的基础上,分别从书名、体例、形制三方面对其形成渊源进行考辨,认为《世说新语》独特文体面貌的形成,来自对子、史两大文化传统的合理继承与大胆创变,它既是六朝文学自觉、文体新变风气下的产物,又呈现出雏形时期的说部努力挣脱史统束缚的清晰脉络。? *《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 《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载凌郁之撰《〈二十四诗品〉再检讨》一文称,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既然如此,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本文认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周人尚赤”说难以成立? 《文史哲》2005年第2期载胡新生撰《“周人尚赤”说的历史考察》一文认为,战国时代儒家提出的“周人尚赤”说,是通过夸大周人习用红色牺牲等个别事实的意义构拟的一种假说,它与西周春秋时代战旗尚白、礼服尚黑的历史实际相抵牾,故难以成立。儒家对“周人尚赤”的论证一开始就相当牵强,秦汉学者特别是董仲舒的一些补充,说明其已完全陷入不顾史实随意演绎的误区。将崇尚某种颜色列为一朝典制是从秦朝开始的,在此之前并不存在与“秦尚黑”类同的制度。“周人崇尚什么颜色”和“周朝属于五德中的哪一德”一样,都基于错误的理论预设,因而带有伪问题的性质。总体来看,“周人尚赤”说对于今人研究周代礼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轻信此说并据之推论周代的相关文化现象,极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永乐大典》所载《春光好》等5首词确系李清照作品? 《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载徐培均《关于〈永乐大典〉所载易安词的真伪问题辨证》一文认为,今藏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所载的《春光好》(看看腊尽春回)、《河传•梅影》(香苞素质)、《七娘子》(清香浮动到黄昏)、《忆少年》(疏疏整整)、《玉楼春》(蜡梅先报东君信)为李易安(清照)词。其依据在于《永乐大典》作为皇家所修大型类书的可靠性与权威性;宋黄大舆《梅苑》对这些词不著撰人只是一种省略方法;同样的情况亦见于李之仪及黄庭坚等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