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总第422期(2006年 第4期) > 新闻报道

栏目导航

新闻报道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专家论证会在京举行
  2006年4月5日,中华书局在北京香山饭店组织召开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专家论证会,在京著名学者及出版界专家任继愈、何兹全、冯其庸、田余庆、蔡美彪、陈高华、徐苹芳、白化文、安平秋、楼宇烈、陈祖武、傅璇琮、程毅中、熊国祯等到会,就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修订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不少学者除了会上发言外,还提交了书面意见。季羡林先生住院休养,未能到会,但写来了《我的建议》,对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出版集团总裁、党组书记,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牧之同志到会听取专家发言,并提出重视质量、锻炼队伍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司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尚之同志到会讲话,表示总署党组对此事高度关注和重视,专门开会进行了研究,将大力支持该项工作。他希望中华书局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把修订本做成精品;修订工作要与时俱进,既要考虑研究的需要,也要考虑普及的需要,同时要出好电子版;要有长远眼光,为今后的继续修订和完善提前做好准备。?
  现将专家学者的会议发言和书面意见摘编如下:?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工作我很关心,希望这件事能够办好。全世界有资格讲本国历史、从头到尾记录了本国历史的,只有我们中国,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们,文字不断,文化传统不断,整个历史没有中断。对中国历史,从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反复地讲,这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国历史太丰富了,它是克服困难的历史,开拓进取的历史,不断前进的历史。?
  “二十四史”是一个基础,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世界公认,研究中国历史最好的资料就是“二十四史”。整理古籍,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接班人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将来就会有大的困难。希望通过修订工作能培养一批人接上去。第二是要沉得住气。有一次我跟邓广铭先生聊天,谈到杨家将。宋太宗跟辽国打仗,宋军和辽军的主力部队在正面对峙,派杨家将从后路包抄,乘虚突击,节节胜利,捷报频传。宋军正面部队的将军着急了,担心功劳被抢走,于是就进行决战,结果宋军大败,辽军大胜,宋太宗腿上还中了一箭,坐着驴车逃走了。在正面作战胜利后,辽国军队回头包围杨家将,致使杨家将全军覆没。联想到现在学风浮躁,到处评奖,中华书局的领导要沉得住气,不要看到人家得奖了,就像宋军主将那样沉不住气。不管别人怎么得奖,你们心里都不要慌,要慢慢做成修订这件事情。?
  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有尊史的传统。中国近代的出版文化事业史上有两家重要的出版社,一是中华书局,一是商务印书馆,这两家在中国出版文化事业上都很有贡献。当年,商务有一种“往前”的精神,出版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保留原样的东西;中华则有一种“往后”的精神,出版了不少标点本、排印本,像《四部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出版的精神是在向近代化方向走。中华排印的“二十四史”,有标点,有分段,方便现代人使用。现在,中华和商务分工有差异,商务主要出版一些世界历史文化方面的东西,中华主要出版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这样更有利于把各自的业务做好。?
  看了中华书局关于“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的修订规划,觉得挺好,挺细致,也很深刻。对中华的修订工作,我很高兴、很赞成,愿意做个小卒,摇旗呐喊。?
  现在商务不做古籍整理了,竞争不明显了。但从社会历史发展看,有竞争最好,只有独家做,失去竞争,就容易停滞不前,中华书局要注意这个问题。?
  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真正是件大事,也是件喜事,会对社会、思想、文化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国家之宝,我们应该及时将这些年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整理、修订这部文化遗产上来,使它更科学,更丰富,使它充分具备时代的学术特色。?
  我认真看了中华书局的修订计划,觉得非常实在,非常具体。在当年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条件下整理出来的点校本,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是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使这部“国史”带有不少遗憾,因此修订工作非常重要。现今政通人和,应将留在这些史书上的缺陷和遗憾加以清除,使国人和全世界能看到一整部具有现代学术水平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少史学界的专家和权威相继谢世。这方面的人才成长不易,以后将更为困难。现在还有一批史学界的老前辈在,应该及时组织力量,完成这个任务,若再迟延,以后将更加困难。?
  当前正处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现在重新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正是社会的急需,学术界和出版界应该及时满足社会的需求。?
  现在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海外很多人也都表示支持国学。整个社会在变化,很多人越来越重视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在全社会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能够及时提供一份好的、有分量的中国历史的基本典籍,这对社会风气逐步向求实求真的方向转变,会有很大好处。?
  另外,不要赶着去评奖,那是次要的事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会被人认识的。自己要有信心,信心在于是自己下苦功夫做出来的。整理历史著作,一定要求真求实。只要我们求真求实,有关部门和领导也会认可的,不会把假的当真的,把好的当坏的。总之,只有纠正学术风气,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
  田余庆(北京大学教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出版,使几代学人从中受益,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某些有待改进的地方。近三十年来,断代史、专门史的研究都有很大进展,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点校本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目前修订条件已经成熟,弘扬传统文化又是全社会的迫切要求,“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修订工作急需提上日程。?
  看到中华书局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论证报告,知道他们准备了相当长的时间,做了很多工作,我很高兴。?
  从国内外听到的对“二十四史”点校本的反映,概括起来说,是四个字:“有誉无毁。”“有誉”,“二十四史”点校本能够比较方便地给初学者使用,给研究者使用;“无毁”,不是说没有缺点,只要是使用这个书的人,只要是认真读这个书的人,在仔细研究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些问题。这样一部大书,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许多同志把发现的问题写成论文、札记、商榷文章,对修订工作非常有用。但更多的是读者随手发现的小问题,没有写成成篇文字,只是顺手记在书上本上,或在论文中顺便提及。建议广泛搜集这些意见,多发掘一些信息,这可能会成为修订过程中的重要资源。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通过报刊、网络等适当扩大宣传。要发动大家把看到的,或脑子里记得的问题贡献出来,提供给“二十四史”修订参考。这是我提的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问题,近一二十年,学术界涌现出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修订工作要给年轻人一些机会,要努力发现那些对这个工作有兴趣、有成绩的人。历史研究机构、大学等都有一些很好的人才,名望不一定高,但有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学术网站也可以发现一些虽不知名但很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总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适的人才,既要发挥老学者的作用,也要注意吸收年轻学者参与。?
  修订工程一定要精益求精,用高标准来要求,做出的成果可以叫范本、标准本,但最好不要叫定本。因为学术是发展的,“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也是发展的。?
  蔡美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解放以后整理史学典籍,最早标点的是《资治通鉴》。它的标点、校勘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来就有了标点“二十四史”。开始标点“二十四史”是在“大跃进”的时候,批示下来的时候已经开始“反右”,接着是“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工作耽误了下来,后来又重新开始。记得当时《通鉴》标点之后,出了精装十卷本,交到毛主席那里,主席说:这书像砖头,我要看就得练举重。线装书都很薄,装订也简单。后来吴晗、范文澜给毛主席的信里就有了括号里的一句话:“标点本为便于阅读,拟出一种平装薄本。”现在出版的书很多是精装大本,打开了得用镇纸压着,而且很快就散了。“二十四史”修订本应该借鉴以往经验,采用平装薄本。烫金的精装大本,送礼可以,但不实用。?
  学者写史学文章都用点校本“二十四史”,说明点校本是公认的权威。威望很高,责任也很重。错的地方就应该改正,否则对读者有不好的影响,进行修订很有必要。现在的条件跟当年比,各有优劣。“文化大革命”时期点校工作与现在相比,最好的条件就是能够把一流专家集中到一起做点校,现在很难做到。现在的有利条件有二:第一是比较安定,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安定;第二是有财力,国家能够也应该给予支持和投入。? 还有两点建议:第一,广泛征集资料,为修订工作服务。第二,要通过修订工作培养一批人才。?
  徐苹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工作很重要,现在做正是时候,时机已经到了,中华书局要抓住这样宝贵的机遇。?
  我的建议是,编委会成立、各史主编确定后,开一次专题讨论会,研究确定全书的体例、凡例。原书没有凡例,各史各行其是,对整理工作很不利。现在可以有个总的凡例,每史也可以有自己一些特别的规定。凡例出来后就是这个工程的“法律”,修订者就有法可依了,大的方面就控制住了,审查时就有了统一的标准,读者使用时也方便。凡例事关修订工作的成败,不可不慎。?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确实需要修订。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局限性较大,存在不少偏差和问题。为了对历史负责,使广大民众对本国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学术研究提供一部“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更完善、更权威的版本,应抓紧进行全面修订,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关于凡例问题。如果史书里面错的都要改,哪怕史实都要改,恐怕就有问题了,那就不是这个史书了,相当于重新搞一套史书了。错的要让大家知道它的错,但要从校订上去讲,不能直接去改,这要很好地斟酌。? 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借这个机会培养一批古籍整理的学术队伍和编辑队伍。要提高队伍水平,还要想办法让队伍稳定。古籍整理工作下的工夫最大,但是按照当代社会的评价体系,认可度又最低,这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还有经济待遇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对古籍整理工作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的认识。要反复呼吁这个问题。建立编辑部,如果现在的人力不够,还要公开招聘,适当多一些人,通过这个编辑部,培养将来的骨干。?
  现在搞修订,要把专家集中起来有困难,但是这项工作还是需要适当的集中,哪怕一段时间有一次集中都可以。如果不集中,会造成工作拖拖拉拉,而且人员精力分散,做出来的东西就要大打折扣。建议会同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一定措施,让做修订工作的人能摆脱其他事务,以便集中精力做好修订工作,这对保证质量很重要。?
  修订“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即使给参加修订的人一些特殊照顾、特殊补贴,都是应该的。建议中华书局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联合起来给中央打个报告,把这件事的重要性说清楚,把保证修订质量的问题说清楚。现在都讲经济核算,如把高校的教员调出来,高校不愿意付他的工资,工资可能还要你们这儿给。这些都要考虑进去。人才问题我们不怕,只要有志于这个工作,哪怕没有经验,没有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工作来提高他,来培养他,但是必须要有经济上的保证,让他能稳定安心地做事。?
  白化文(北京大学教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工程至为重要,必须提高到宣扬国力国威的高度来认识。应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需要支持。这是个赔钱的事情,指望这个事情短期赚钱不可能,长期也困难。这不是中华书局的事情,而是国家的一项工作任务。这项工程要由国务院和相关各部联合下达指示,委托中华书局具体操作。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中华书局自从新班子上任后很有起色。论证报告很让人佩服,他们做了极好的准备,这是将来干好工作的基础。我们这里厉兵秣马,就等国家供应粮草了,粮草一来就可开动工作。给上面写报告要说清这一点。? 第三点,整理、修订、出版的目的,我认为有三个:1.供给一般读者阅读使用;2.供给图书馆馆藏;3.送国礼用。要给有关领导讲清楚,国礼,送“二十四史”最好,它说明中国人线性思维是最好的,有记载的历史是延续最长的。哪个国家图书馆收藏了我们的整理本,就会对中国更加敬重。?
  修订后起码要出三种本子,一个是一般的平装本,第二是精装本,第三是线装本。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是中国纸。在送国礼的时候,以及考虑保存的时候,一定要用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中国纸。当年,张元济先生印《四部丛刊》的时候,曾经带动了江浙一带造纸业的兴盛。我大胆建议,“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本一定要用中国纸印,最好是线装,这才是中华特色。?
  总之,这不是赚钱的事情,要明白不是投资都有现钱回报的。这项工作跟治理风沙一样,不能靠栽树赚钱。?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出来以后,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它。史书点校到这个程度是很不容易,这是解放后史学界的最大的贡献,几代学人从中受益,应充分肯定点校本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看来点校本还存在不少问题。点校工作在当时情况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随着学术文化的发展,我们还可以把它进一步提高。我们虽把它当作标准本,同时又不断地改正、提高,这样对民族文化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目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要求,“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修订工作亟需提上日程。?
  修订工程是一件巨大的事情,组织工作需要很细致。现在工作环境不一样了,如何组织好的班子,如何把工作有序地落实好,要花大力气。点校本作为一个标志,应该当作榜样,修订本只能出好,不能出坏,只能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工作很重要,不是靠大兵团作战就能解决问题的,真正需要有献身精神、有时间保证、有专业素养的人来做。中华书局的《书品》和古籍小组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有很大影响,可以发些文章,调动学术界对整理工程的兴趣和关注。?
  安平秋(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关于“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点校本的修订,涉及指导思想的统一、人才问题、经费问题等等。很多学者都提到凡例、体例问题,确实要有个原则性的规定,有大的方面的统一,各史的修订也可以有一点灵活性。
  关于人员情况,现在全国有88家古籍研究所,有的做过一些大项目,如《全宋诗》、《全元文》,已经有了几年的基本训练,还是有一些功底不错的人才。经过重大项目的锻炼,做了几年、十几年,比如做过《全宋诗》的,有些人是可以用的。另外,当时做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年轻编辑,现在都已经老了,但如果身体还行,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用好。他们有过那一段经历,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在大学教书的人所没有的,他们可以写文章,点校,让他们再带起一批人。?
  组织工作上,有的先生提出开专题研讨会的建议,我很赞同。另外是不是还能开一些研讨班进行研讨。开研讨班,请一些老同志来讲一讲,比如标点怎么点、校勘记怎么写等等,带一批年轻人。?
  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凭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考虑到我国史学界和整个学术界业已具备的足够学术积累,对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进行系统修订,宛若水到渠成,已经可以提上国家文化建设的议程。
  在完善修订工程论证报告的时候,要把修订工程的意义讲透,真正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华书局承担的这项修订工程,可以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尊重历史、热爱历史的优良传统。这个意义要讲清楚,要把它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大事情来看。这是国家工程,不仅仅是中华书局一家的事。?
  第二个建议,这几年古籍整理水平滑坡,很让人痛心。整理、修订工作关系到学术界的风气、社会风气。很多人最缺乏、最需要的是责任意识。为什么古籍整理水平会滑坡?就是责任意识不够,整个社会、整个学术界浮躁的风气没有扭转过来。通过这个修订工程,可以养成全社会一种好的风气。建议用七八年或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华书局的新队伍培养好,这是百年大计,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希望所在。?
  中华书局是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把“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程交给中华书局去具体组织,我认为是“所托得人”。? 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在好转,如果国家文化建设需要我效力,“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程需要我效力,我一定会效力,乐意将余生奉献给这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
  傅璇琮(中华书局前总编辑、编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中国古籍的最基本著作。它们的点校整理和出版,是建国以来古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当年如果没有“文革”的影响,“二十四史”的整理质量会更高。点校本“二十四史”的问题,如“前四史”没有统一的体例、做法,上海方面做的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经手的人太多,质量参差不齐。今天的修订工作要借鉴过去一些成功的经验,不足的地方可以改进。每一史的修订班子不需要组织太多的人。要有统一的体例。下一步,建议落实好人的问题。我两年前给陕西师大的黄永年先生写信,建议他做新旧《唐书》的整理修订工作,他说自己已经八十多了,不能做了,我说他可以指导他的研究生做。二十多年来,也有一批人起来了,可以使用,他们也不一定都为了钱的问题而不愿做。中华书局可以和学术界密切合作。希望大家多支持中华书局对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大家比较了解各方面的人才情况,可以介绍一些合适的人选。?
  程毅中(中华书局前副总编辑、编审):“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学习、研究中国历史最基本的资料。整理出版的校点本,几十年来以“国史”标准版本的地位,给海内外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学术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树立了样板。但因为当时时间较紧,以及“文革”中极左思潮的干扰,给整理工作留下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中华书局提出全面修订的规划,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设想相当周到,我相信是可行的。领导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和促进。?
  当年点校“二十四史”,标点都要体现“阶级斗争”,要体现批判。现在要定一个统一的体例,只能是原则性的,每个史是不一样的。校勘就校勘版本上的文字,史实的是非不考证,但是也不能绝对化,要区别对待。标点错误要根据学术成果改过来,要分清考证史实和校勘文字的关系问题。?
  注文中的引文校不校?也需要明确。正史引文很少,但《史记》三家注引文很多,要不要他校?如果他校,将是个很大的工程。?
  中华书局的同志已考虑得比较周到,计划是可行的。我同意有的学者讲的,这件事单由中华书局打报告不行,需要更高的部门来打报告。当初点校“二十四史”是作为国家任务交给中华书局的,修订工作也应该是国家交给中华书局的任务。没有国家的支持,中华书局要请那么多专家来做,很难。?
  王锺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书面意见): “二十四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几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遗产。因种种原因,点校本存在一些缺憾,大有修订之必要。中华书局的论证报告写得很好,很全面,看了很高兴。?
  《清史稿》点校时做了校勘记,但当时未能完全纳入出版,与其他各史不统一,是一大缺憾。此次中华书局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建议将《清史稿》的校勘记补上,这样,全套“二十五史”将更加完美充实。我很愿意将有关资料贡献出来,供参考使用。
  袁行霈(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书面意见):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项目论证报告书具有可行性,希望组织专家,筹措专款,及早开始,并相信一定可以取得圆满成功。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这次修订要充分尊重原有的点校本,以此为基础,不必推倒重来。一方面要将已发表的各种意见搜集起来,判断其正误,决定取舍,作为工作的参考;另一方面,新的点校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创造条件让参加点校的专家充分发挥各自的学术专长,发现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尽可能使之出现新的面貌,代表新的水平。?
  (2)原来的点校本体例不统一是一大遗憾,此次修订应当把体例统一起来,并使之具有古籍整理的示范作用。?
  (3)索引对读者很有用,但是篇幅会增加很多,特别是卷帙浩繁的几部史书。如果同时出版电子版,带有检索功能,对读者也许更方便。?
  (4)新点校本的印刷,既要有豪华本,可供珍藏或赠送国礼之用;更要出版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的平装本,以照顾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经济能力。?
  (5)要通过新的点校工作,培养和训练一支年轻的古籍整理队伍。?
  熊国祯(中华书局前副总编辑、编审)(书面意见):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我们要想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充分做好培元固本的工作。整理出版经典古籍,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培元固本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中,相比较而言,史部的经典,尤其是号称“正史”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其生动性、丰富性、系统性和可读性是其他几类古籍难以比拟的。经部和子部的书深刻隽永,偏重于理论思维,但其抽象性、哲理性容易使人望而生畏。集部的书富于艺术感染力,生动易读,但就具体作品所传承的文化而言,容量偏小,偏于个人感受,显得零散而缺乏系统。“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则是叙事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典型画面,有综合信息,有发展脉络,有兴衰起伏,既有宏阔远大的历史视野,又有具体而微的细节表现,而且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贯穿历史全过程的有血有肉、绘声绘影的民族精神的凝固形式。与经书、诸子、文集比较起来,历史古籍更通俗平易,更生动活泼,更亲切好读,承载的内容也更丰富系统。事实证明,多数成年人,无论士农工商,无论学文还是学理、学工,有条件的都愿意读一点《史记》之类的历史古籍。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操的必修课。
  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出版,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化建设项目,它所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影响举世瞩目。经过近三十年的使用和检验,在学术繁荣进步的今天,组织对它的全面修订,吸纳新的研究成果,克服当初限于时代和环境条件所造成的种种疏误缺陷,来一个全面的品质更新、升级换代,实在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此事由专精古籍整理业务的中华书局承担,当能不负众望。这是一项既艰难又重要的货真价实的基本的文化建设项目,我衷心希望它能得到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领导机关和学术部门的足够重视与鼎力支持。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这件好事是做不成的。?
  我渴望有机会参与这一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 返回